液相色谱法检测含量是液相色谱仪分析工作的重要的一项,液相色谱法检测含量用的基本是外标法和内标法。其中外标法检测的准确性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,更需要丰富的经验来避免或减小误差。
首先,我们来看看外标法含量检测的计算公式:
含量=m对*P*A样*V样/(m样*A对*V对)*100%,
其中的任何一项发生了改变,都会使得检测结果发生变化,而这其中的任何一项,都有很多种原因使其发生变化。下面逐一分析。
一、m对/m样——对照品称样量/样品称样量
1、天平是否经过校准,其是否在正常工作状态,称量时天平是否带有静电,是否有空气流动,这些都是影响读数的因素。
2、称量方式采用的是加量法还是减量法,都是很有讲究的。正常情况下,肯定要采用加量法,一次称取到位,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称样量。
3、称量操作称量时,是否足够小心,不会在转移样品时使样品撒漏,这个是非常重要的。
4、样品性质。
样品如果具有挥发性,直接称样时,必然会挥发一部分造成误差;另外,如果样品不稳定,或在溶液中不稳定,那么实际上来讲,也是影响了样品量。还有,样品要保证均匀,固体不必说,液体样品要保证是均相,称量之前要摇匀。
5、称样量。
对于万分之一天平,称样量最好能在100mg以上;对于十万分之一的天平,称样量应在10mg以上。
二、P——对照品含量
1、对照品质量对照品是否有合法来源,其含量值是否准确。
2、对照品的保存对照品是否按要求保存,也是至关重要的。因为如果对照品没有按照规定保存,那么其右可能会发生降解,进而影响含量值;另外,如果对照品是保存在冰箱中,称量时,应取出放在干燥器中回至室温再称量,否则其很有可能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,影响含量值。同理,如果对照品引湿性很强的话,长期暴露在空气中,也会使其P发生变化。
三、A样/A对——样品峰面积/对照品峰面积
1、方法的可靠性。
如果所用的分析方法可靠性不好,样品峰面积或保留时间容易变化,那么检测结果也是很重现性不好的。关于方法的可靠性,做过分析方法验证的人应该都能明白,这里包括系统适用性、精密度、准确性和耐用性以及线性等。
2、仪器进样精密度。
这其实可以包括在上述3.1因素中。
3、残留或污染。
如果仪器系统被污染产生残留,而本身峰面积就不大的情况下,这个因素产生的误差就更明显了。
4、积分。
如果样品峰形不够好,或者分离度不够好的情况下,积分就很重要。
四、V样/V对——样品稀释体积/对照品稀释体积
1、容量瓶、移液管等体积是否准确。
一般来说,新买的容量瓶体积是符合要求的,但是也难免会买到个别次品,这就需要进行校验了。
2、容量瓶、移液管规格。
这个是很重要的,一般大家都能注意这个问题,做到合理使用。
3、容量瓶等使用习惯。
容量瓶在使用时,不能使其至于高于40摄氏度的环境下,否则容量瓶会发生变形。
4、定量操作。
这个包括容量瓶和移液管的使用,注意事项一是移液管吸液时,液面不要高刻度太多,放液时千万不要用洗耳球吹,并且尽量保持每次操作时间都一样,粘度大的溶液尤其需要如此。二是观察液面时,要使容量瓶和移液管保持垂直,这时很多人喜欢用三根手指捏住,其实这样不容易保持垂直,最好用两根手指,轻轻捏住就好。三是注意接触容量瓶移液管等的面积越小越好,以免体温加热溶液。
5、温度。
a)如果对照品和样品没有用同一份稀释剂稀释的话,两者就会有差异,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。比如,所用的稀释剂为水:甲醇=50:50,对照溶液用的是上次配好的,然后样品用的是新配的,因为水和甲醇混合会放热,其体积也会增大,等到进样时,样品溶液回至室温,体积减小,就会造成检测结果偏高。
b)如果前后室温变化的话,也会造成分析结果的误差。比如,对照溶液进样时,是正常上班时间,实验室开了空调,温度为20℃,而到样品溶液进样时,已经到下班时间了,实验室人员下班时将空调关闭,实验室温度已经降为10℃,这时样品溶液浓度肯定也会增大。
c)由于对照品相对比较贵重,一般实验室都会保存一段时间。如果下次分析时没有回至室温,或此时室温与对照品溶液配制时的温度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,都会造成分析结果的误差。
d)有些人配好样品后,喜欢用手去握着容量瓶,细心观察的就会发现一会之后液面就明显高于刻度。如果操作者没有注意这点,有的样品立即进样,有的排队过了一会再进样,就会造成误差。
以上所述的,稀释剂为纯有机溶剂或有机溶剂比例很高的情况下,误差更明显,而这些往往容易被忽视。
(内容来源液相色谱之家)